2016年出版的《胶澳商埠档案史料选编(三)》,在第356页有一则题为“日商本多好久领租昌邑路官地建玻璃粉制造工厂的呈文”。
这份日商申领官地、建设工厂的文件,是1929年4月1日向胶澳商埠局提交的。以日本长崎56岁的“本多好久”为线索,首先让人想到本多(Honda)本人。也就是说,1879年本多义知在日本创办的火柴制造工场“明治社”,与五十年后青岛的日商本多好久之间,是否存有某种关联值得进一步求证。
显而易见,档案资料出现的铺保“近藤力藏”,实为火柴业界的知名人物。一是近藤本人是日本近藤燐寸制造所的创办人。再者,因“近藤”的发音与汉字的“共同”近似。以“共同燐寸株式会社”之名在台东镇的曹县路设立并于1918年正式开工的“青岛燐寸株式会社”,就是近藤力藏的业内实绩。
进而,号称“日本火柴大王”的泷川家族又投资青岛燐寸,包括在济南设立分厂,成为后续几年的故事。虽说近藤力藏受制于人,但与曹县路一街之隔的沾化路在1925年10月建起的光阳硫化燐工厂,依旧来自近藤家族。实际上,光阳硫化燐的直接经营者近藤德太郎乃是近藤力藏的长子。
从本多好久在青岛的住址“崂山路二号”,又可引出火柴业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河合由太郎”。
1927年元旦,离青岛振业火柴公司投产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合资会社广业制轴公司”在华阳路8号成立。这家中日合资创办的火柴梗枝加工厂的日方代表河合由太郎占有50%的股份,另有一半归属中方的丛良弼与贺殿臣。
至于崂山路与河合的关联,从1931年青岛市火柴业同业公会的登记表能够找到线索。即来自济南、带有日资背景的鲁兴火柴公司,以“崂山路河合工厂”为其在青岛的经营场地。这至少说明,河合由太郎所开办的企业出现在台东镇的崂山路。1935-1936年的电话号簿还显示,河合制轴拥有崂山路2号和5号两处门牌的厂区。
其时,在岛城的本多好久以崂山路为住址,说明他与河合由太郎保持着密切关系。与此同时,本多“恳请批准领租官地”即昌邑路四百八十四方步的地皮,就是计划“玻璃粉制造工厂建筑”的目标所在。
据本多好久的陈述,之前“曾借用青岛崂山路广业制轴公司土地,制造洋火之玻璃粉末”,但因多种现状要维系玻璃粉末生产的话,只能寄希望于获批领租新的生产场地。
玻璃粉末,是在硫化燐火柴盒侧边涂抹的、可供擦划梗枝、用于助燃的细微颗粒。
1929年初的时段,日资的青岛燐寸株式会社(即曹县路的青岛火柴公司)以及华阳路的山东火柴工厂、诸城路的华祥燐寸株式会社,是日本工业资本在青岛生产火柴的核心企业。民族资本的振业火柴和华北火柴刚刚投产,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所以,火柴业对玻璃粉末之类的原材料(包括近藤家族提供的硫化燐),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本多好久急于安顿稳定的生产,“以免青岛火柴公司及其他二三火柴公司有停业之虑”的说辞,亦不无道理。
本多好久的这份呈文发出后的半个月,即4月16日这一天,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收青岛。胶澳商埠局,遂改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这份“呈请胶澳商埠局总办赵”的文件,随着青岛接收专员陈中孚就职、胶澳商埠局总办赵琪的离任,却也不知它的后续结局究竟如何。
原载 rossen
2025年2月18日 00:00 青岛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