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定点在北岭的“开文书画社”装裱字画,店主夏开文伉俪,为人诚恳,技艺高妙,早成为朋友了。我分几批拿过去的作品,有四尺整张、六尺对开的大幅,有中等大小的条幅、镜心,还有三十二开书页那样大的手稿。书体,甲骨、金文、隶书、大草、小草、章草、行书、楷书,可谓无体不备。
每回我去,夏先生都会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语:“真好,这么好的东西,我愿意干,干起来带劲。”但他为人沉稳,话“金贵”,总是不肯多讲。
我当然知道,他天天泡在书画堆里,这么多年,本地的、外地的、古代的、现代的,过手、经眼无数,一幅作品,入目立判高下。
“你说说,姜老师的书法,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前几天我又到他店里,不再来去匆匆,而是坐下来,喝着他沏的好茶,想聊一会儿,主要是想听他说。
“你看这个金文,那是写出来的,不是临的,用笔活,说明老先生对字形烂熟于心,胸有成竹;隶书也活,就看这个三点水,您看人家写的,随心所欲但不失法度,不少以隶书著称的名家,也写不出;再看草书,你看这里,非常舒朗,老话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所以,这里,又非常密,完了另起一行,写到这个地方,正好结束,整体的结构,谨严,平衡,是苦心经营的,可看上去又很自然,不别扭。甚至都能够看出来,先生一笔蘸完了墨,一口气写到哪里,再蘸一笔,又写到哪里,枯笔,用得很有力度,腴润的,却不是墨猪,最难得的,是草书而有金石气,整个草书中,能看出篆、隶、魏碑、汉简的意蕴,可是并不千篇一律,每一幅都有变化,一幅有一幅的面目,越看越耐看,既古朴又秀丽。你看这个章草,要是没有古籀的底子,根本不要想……”,没想到,这位惜言如金的人,指着墙上挂的字幅,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看他手臂的挥舞,知道是在压抑着心中的激动。
他的很多见解,坐实了我的看法,增强了我的信心。他又告诉我,这些日子,往来的朋友、顾客,都说姜先生的字好,有三位,一再问,是否可以转让几幅?
寿民先生学术、艺术的研究刚刚起步,我还想有机会多收些夫子散落在社会上的作品呢,怎能出让?
“我就知道你不肯,所以都没答应他们”,他淡淡地说,又恢复了平日那种疏阔、恬然的状态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