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期《时代周刊》,有些想法,写在这里。
下面是国内一博主5天前视频中的一段话:
看到最新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除了对创意设计者洞察力和讽刺性的钦佩,剩下的都是一言难尽的五味杂陈。第一句,这个世界果真是个草台班子,作为瓜众的我们要学会忍住一切关乎信仰与正义的国际玩笑。第二句,打了三年的俄乌战争,双方以百万鲜活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的结果竟然是一地鸡毛的荒诞现实。第三句,在一个严重缺乏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时代,被世人唾弃了近百年的绥靖政策终于后继有人了。第四句,以商业理念治国和利益至上安邦倡导的再一次伟大,最终传导给世界的一定是各自苟活的技巧。
这位国内博主说的是不是2025年2月最新一期《时代周刊》?
还有,《时代周刊》当时设计这个封面到底是何用意呢?
新闻背景:几天前,川普公布了令人瞠目结舌、明显偏袒俄罗斯的俄乌战争“和平”方案后,便有自媒体账号在网上流传《时代周刊》的最新一期封面照:克里姆林宫侵蚀白宫的封面,感慨时代周刊勇于揭露真相,深刻讽刺:川普2.0治下的美国白宫就是克里姆林宫驻北美办事处了!?
但是,如果认真查看就会注意到时间点:2017年5月8日。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指责俄罗斯对2016年美国大选的干预程度“达到警戒线”,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科米要求司法部为俄罗斯介入美国2016年大选的调查工作拨出更多经费。5月11日,科米突遭川普解职。在2017年FBI调查川普“通俄门”的敏感时间点,时代周刊发了这一期封面。也就是文章开头国内某些博主以讹传讹的封面。
这里,经过“调查取证”,我摘取最有信服度的2月17日“知乎”来自养猫人ph手记发表《时代周刊的最新一期封面暗讽川普通俄了吗?》一文中的话(略有改动):
那么,时代周刊当时设计这个封面到底是何用意呢?其含义可能真的有暗讽川普“通俄”,主旨是剖析强调俄罗斯通过推特等社交媒体影响美国大选,这张封面图的正文题目是“Inside Russia’s Social Media War on America”(《揭秘俄罗斯针对美国的社交媒体战争》)。
当时,美国官方对川普的“通俄门”调查并没有结论性结论,《时代周刊》作为一家严谨并有世界性广泛影响力的媒体,是不会通过封面或文章给出结论性的事实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的(这样授人以柄会被告的)。所以此图的真正用意就是指俄罗斯通过社交媒体对美国政府的渗透而已,并没有暗示川普自己主动“通俄”。如果你看了此图的原文就更能确定这一点。
所以,当八年后的今天,有人拿着这张图说时代周刊在讽刺川普,完全是在以讹传讹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
那么,时代周刊的真正最新一期封面是什么呢?早在本系列的第10期《时代周刊的讽刺:总统马斯克》就已经出现了“总统马斯克”。这是时代周刊2月7日发表的,纸刊《时代周刊》发行是2月24日,到时我会在纽约买一本,作为纪念。
川普本人也已经对这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封面做了自己的回复,见本系列第11期《川普的讽刺:时代周刊还没停刊吗?》。
不过再稍微留心一点,你就会发现:时代周刊在八年前的川普1.0时代的2017年5月8日发的“克宫蚕食白宫照”封面的正文题目是“Inside Russia’s Social Media War on America”(《揭秘俄罗斯针对美国的社交媒体战争》),而在2025年2月7日发的“总统马斯克”封面的正文题目则是“Inside Elon Musk's War on Washington”(《揭秘马斯克针对华盛顿的战争》)。
是不是非常有意思?时代周刊为什么要取两个如此相似的文章题目呢?是无意的巧合吗?
答案是:不!
这是TIME的集体智慧。这跨越了整整八年的类比,这时隔八年的战争,这是川普1.0时代和川普2.0时代的核心矛盾。
哪位博主能发现这一深刻的类比呢?他们要是能将这一跨越八年的川普1.0时代和川普2.0时代的类比展开深入讲一讲,我就会关注他们。但他们显然不可能啊,因为他们如此浅薄,连最基本的考证都不做的,怎么可能会有深刻的见解呢?怎么可能真正get到一张照片的真正内涵呢?
最后,再说回时代周刊八年前的那期照片,还有一个小故事:当时那张照片一经公布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轰动,但是被人投诉了,说它抄袭了。
投诉时代周刊的是美国另外一家杂志MAD,可翻译成《疯狂》杂志或者《恶搞》杂志。这杂志一看名字就知道,它就是专门搞讽刺的。MAD投诉时代周刊那张2017年5月的封面照抄袭了他们2016年12月封面照的创意和设计(见下图)。
正因如此,我在纽约对《时代周刊》给予了特别关注,时代周刊最近公布了新的封面,与养猫人ph手记所言一致,马斯克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坚毅桌后面。这是美国总统才能坐的位置,虽然这是民主党的挑拨拱火的手段,计谋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川普真吃这一套。这似乎道出了他的结局……
总而言之,我写本文主要是想跟读者分享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或者听到任何见闻都要有质疑精神,一定不要人云亦云,要经过大脑去追探真相。在如今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事求是真的很难,但是,正是认为实事求是很难,就一定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孤勇者”。
2025.2.21 于纽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