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不折断”与“不吹灭”——从《马太福音》看怜悯与公义的永恒张力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不折断”与“不吹灭”——从《马太福音》看怜悯与公义的永恒张力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马太福音》12:20)芦苇象征易折的脆弱生命,灯火隐喻飘摇的生存希望,而“不折断”与“不吹灭”的选择,揭示了一种超越世俗规则的神性智慧——在绝对公义中存留余地,于必然审判中延续恩典。这种张力不仅塑造基督教伦理的根基,更为现代社会如何平衡秩序与包容提供了永恒范式。被马太用以描绘耶稣基督对待弱者的态度,其意象之深邃,跨越两千年仍直击人心。
这句引自《以赛亚书》的经文,原指神仆人不靠暴力推行审判(赛42:1-4),在新约中,《马太福音》将这句预言置于耶稣与法利赛人冲突的叙事中:他在安息日医治枯干之手,却遭律法主义者指控“违抗传统”。基督的回应极具颠覆性——“你们若明白‘我喜爱怜悯,不喜爱祭祀’的意思,就不会定无辜的罪了。”(太12:7)马太将其与耶稣的救赎行动联结,暗示十字架正是公义与怜悯的交汇点——神既以公义审判罪恶,又以牺牲之爱为罪人开辟救赎之路。恰如德国神学家潘霍华在《伦理学》中写道:“基督的恩典不是抵消公义,而是以更高的公义成全律法。”
耶稣时代的犹太社会以613条诫命构建公义体系,但法利赛人将律法异化为压迫工具(如禁止安息日治病)。耶稣以“压伤芦苇”的比喻,将公义从机械遵守转向生命关怀:真正的神圣秩序不是用律法的刀锋切割“不完美者”,而是以恩典托住破碎者。正如先知弥迦所言:“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弥6:8)  
人类历史上,凡是能长久存续的文明,皆在“不断折芦苇”与“不吹灭灯火”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古罗马的“法律父权主义” ,其《十二铜表法》相当严苛,却也规定“家主对奴隶的处决需经家族会议审议”,避免私刑泛滥;法学家乌尔比安更提出“法律乃善良与公正之艺术”,允许法官根据个案酌情量刑。这种刚柔并济的司法传统,使罗马法超越时代成为后世基石。中国儒家强调“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论语》),明代王阳明判案时,常对因饥寒犯罪的百姓减轻处罚,并自掏俸禄助其务农。这种“情法两尽”的治理智慧,在《大明律》中体现为“存留养亲”制度——死刑犯若为独子,可缓刑侍奉父母终老。
“压伤的芦苇”与“将残的灯火”,既是每个时代对弱者的隐喻,也是人性自身的写照。在算法统治、阶层撕裂、生态危机的21世纪的现代困境中,从俄乌战争战火中的伤残者,到盛世里孤苦伶仃的乞食者,从穿梭在车流中的快递员,到医院急诊室走廊里的候诊病人,仿佛看到芦苇置身于飓风 ,灯火飘摇欲灭。如何将干戈化为犁锄,给予弱者尊严,不让任何群体成为进步的代价,这是社会正义与道德怜悯的体现。当我们在断壁残垣中依然选择不折断每一株芦苇,在狂风暴雨中执意守护每一盏残灯,便是在践行最深邃的正义——因为最大的公义,乃是为所有脆弱的生命保留希望的权利。 

原载  读曰乐
2025.3.11 15:01 青岛


信仰与见证更多作品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不折断”与“不吹灭”——从《马太福音》看怜悯与公义的永恒张力》 发布于2025-3-1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