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在深渊中仰望:关于约伯之问的思索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在深渊中仰望:关于约伯之问的思索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耶和华啊,你为什么站在远处?在患难的时候为什么隐藏?”(《诗篇》10:1
“这样,我的盼望在哪里呢?我所盼望的,谁能看见呢?16这盼望要下到阴间的门闩吗?要一起在尘土中安息吗?”(《约伯记》17:15
……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后他必站在尘土上。26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27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并不像陌生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耗尽了!28你们若说:我们怎么逼迫他呢?惹事的根乃在乎他。29你们就当惧怕刀剑,因为愤怒带来刀剑的刑罚。这样,你们就知道有审判。”(《约伯记》19:25
诗篇作者在恶人横行的黑暗中发出撕心裂肺的质问:"耶和华啊,你为什么站在远处?”(诗10:1)这声呐喊穿越时空,在乌斯地的灰烬中找到了最强烈的回响。针对自己莫名的灾祸和身体的痛楚以及朋友对其遭遇的指责,约伯哭诉声中发出的呼喊,仿佛一直在时空里回荡。
约伯坐在破碎的瓦片中,身体溃烂,心灵破碎,他的朋友一口咬死他的遭遇与痛楚是得罪了上帝,是上帝所为,朋友的“安慰”如同盐撒在伤口。而约伯的回答却坚信自己的救赎主,这是他们之间的争辩要点,揭示了人类面对苦难时最深刻的信仰挣扎:人应当以何种姿态站立在上帝面前?后来,上帝亲自现身,证明约伯盼望是对的,而他的朋友们的指责尽管语言都没问题但臆测上帝,显然是错了。这个问题很大,值得认真思索。

一、骄傲之塔的坍塌:当“正确”成为牢笼
阿伯特·克里斯托弗·贾米森(Abbot Christopher Jamison)在其著作《寻找幸福 —— 修道与人生》(Finding Happiness: Monastic Steps for a Fulfilling Life)一书中,将骄傲定义为“自以为很重要”。他写道:谦卑是一种非常诚实的态度,它令我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 这就是我们并不比其他任何人更重要。他们将上帝简化为道德审计官,实则是将自己的理性奉为审判万有的尺度。约伯的三位朋友琐法、比勒达、以利法构建的“犯罪——惩罚”神学体系看似完美无瑕,他们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苦难必然源于罪恶,约伯的惨状一定有其隐藏的过犯。这种将上帝简化为道德审计官的思维,本质是将无限者囚禁在有限的人类理性牢笼中。他们引经据典的雄辩(伯4:7-8,8:3-7)如同精密的数学公式,却解释不了约伯这个“例外项”。本质是阿伯特·贾米森所言的“自以为很重要”的骄傲投射。这种用教条编织的安全网,如贾米森在《寻找幸福》中指出的:“用自我重要性的幻觉来逃避存在的脆弱”——他们用因果报应的铁律解释约伯的苦难,不过是为了维系自己“正确者”的优越地位。
约伯的绝望呐喊(伯17:14-16)恰是对这种骄傲的彻底抛弃。当他把坟墓称作父亲,与蛆虫认亲时,不是否定上帝,而是将人类理性的傲慢摔碎在存在的荒原上。这种自我降卑的极致,反而成为进入真理的窄门:就像贾米森所言,真正的谦卑是“认识到我们并不比其他任何人更重要”,约伯在灰烬中的自贬,恰恰撕开了宗教骄傲的面具。
 
二、谦卑之信:在破碎处重建圣所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伯19:25)这句宣言,从信仰的灰烬中升起,构成人类精神史上最震撼的转折。当约伯放弃证明自己的义,当他停止与朋友辩论“谁更重要”,真正的信仰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成长。他在理性解释完全坍塌后,选择用超越理性的信心穿透黑暗,已然突破希伯来传统对阴间的认知,指向了复活盼望的晨曦,这种信不是对现世报应的计算,而是对位格性上帝本身的执着。当他说“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伯19:26),他挣脱了宗教交易的逻辑,进入纯粹关系的维度。这不正是贾米森所说的谦卑吗?这种谦卑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超越比较的觉醒。正如修道传统强调的“虚己”,约伯在失去一切时获得的,是与上帝“面对面”(伯19:27)的真实——这恰是贾米森所言“幸福”的本质:在放下自我重要性的执念后,遇见存在的根基。这种“非常诚实的态度”,这正映照出约伯的转变——他不再维护自我形象,而是赤裸来到上帝面前:“我厌弃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6)。
 
三、旋风启示:在奥秘前的正确姿态
上帝在旋风中的显现(伯38-41章)肯定约伯“说的是”(伯42:7),祂没有解答苦难之谜,而是展现创造的浩瀚。这种“答非所问”恰恰启示了信仰的核心:上帝不是需要辩护的对象,而是值得敬畏的主体。当祂质问“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伯38:4),彻底颠覆了人类的价值标尺,不是否定人的理性,而是将人带入更广阔的实在。上帝因约伯持守了信仰最珍贵的本质——在黑暗中仍不放弃对上帝本身的追寻。而他三位朋友看似正确的神学公式,因失去了对神圣奥秘的敬畏,反而沦为“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伯38:2)。因为“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命记29:29)所以沙漠教父安东尼说:“完全人不在能解释奥秘,而在奥秘中仍能敬拜。”当我们在隐秘之事前放下“自以为重要”的骄傲,反而能在启示之光中站稳——这或许就是信仰的真正含义:不是被动放弃思考,而是主动将理性安放在更宏大的信心中。
约伯最后的回应是“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1-6),这一瞬间,所有自义自怜的迷雾消散。这不是消极的自我否定,而是在无限者荣耀中的释放——当人停止争夺“重要性”的冠冕,才能真正“在祂的院宇住一日,胜似在别处住千日”(诗84:10)。
这场古老的辩论在今日依然回响,当苦难临到时,信仰不是在解释体系中寻找避难所,而是在上帝的同在中获得力量。约伯之问提醒我们:真正的信心不是对现世报应的确信,而是在一切答案失效时,仍能说“他必杀我,我虽无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还要辨明我所行的。”(伯13:15)这看似悖论的信仰显出其本质:不是解释体系,而是谦卑者与至高者的相遇。约伯的故事最终没有解开苦难之谜,却显明了比答案更宝贵的真理:在旋风般的奥秘中,那位掌握隐秘之事的造物主,正等着与放下答案的人面对面,让提问者被答案拥抱。这道穿透黑暗的真光启示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维护自我形象,而在深渊中放手,让上帝的风暴将我们吹到真理的彼岸。正如修道院的钟声不是为了解答疑问,而是召唤人进入奥秘的临在——在那里,所有关于“为什么”的呼喊,都被“是谁”的荣光所吞没。

约伯记.jpg

信仰与见证更多作品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在深渊中仰望:关于约伯之问的思索》 发布于2025-3-13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