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两个月过去了,马斯克的所作所为竟成了纽约街头百万游行大军的声讨对象。
关于马斯克的问题,不值得东方人讨论。本文仅想指出的是:这篇《马斯克“已死”》中有两个不当说法,属于常识性问题。不及时纠正,可能会以讹传讹中误尽东方读者。因为东方读者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多。对某些科学史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很有必要指出文章中这两个不当说法,以正视听。
一、看来文章作者是无神论者,所以用轻佻的语言鄙视牛顿“晚年鬼迷心窍于神学研究”云云。
作者有所不知:牛顿一来到尘世,就生活在信仰上帝的家庭文化氛围中,牛顿自小就是信仰上帝的信徒,这是牛顿极其重要的人生起点!
换言之,牛顿后来义无反顾地终生献身科学事业,与其青少年时就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直接相关:有信仰的牛顿坚信不疑:所有的自然规律都是上帝创造的。他要用发现的自然规律,证明上帝的存在!
所以当牛顿发现“第一定律”时,他不是志满意得地高兴;而是自豪于用自己的科研硕果荣耀了上帝!
这些涉及牛顿信仰的问题,不必多说,看看牛顿的日记就知道了。
牛顿虽然是科学家,东方人却忽视了:牛顿是信仰上帝的科学家。牛顿从步入科学领域那一天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研究是荣耀上帝的神圣事业”。
当然,在西方文化中“科学研究是荣耀上帝的神圣事业”,这个说法不是出自牛顿。早于牛顿五百年的阿奎那用科学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时,在欧洲科学家中就已经凛然地笃信:“科学研究是荣耀上帝的神圣事业”。
《马斯克“已死”》的作者把牛顿终生矢志不渝的“神圣事业”看作是牛顿晚年鬼迷心窍于神学研究。不是出于无知;也是受阅读能力所限的误读了。
《马斯克“已死”》的作者有所不知,谱写了科学史的绝大部分科学家都是基督教信徒。科学家读圣经,犹如千百万中国人读古典诗词一样,是很平常的修行或修养,只是中国人读古典诗词是人文意义上的修养;科学家读圣经,是信仰意义上的修行罢了。
说牛顿经常读圣经,是鬼迷心窍于神学研究,犹如说千百万读古典诗词的中国人都成了旧体诗人一样,这样的逻辑能成立吗?
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文章作者把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说事,属于对西方文化、对基督教文化、对科学史都缺乏了解。所以不清楚:欧洲近代科学是在基督教文化世界发展起来的;欧美现代科学都是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逻辑结果。
事实上,人类现代科学不过是这个逻辑结果的发扬光大!看来轻视基督教文化的作者有所不知:没有中世纪教会普及了数理化教育;没有中世纪教会创建的众多大学;没有经院哲学重振了理性;没有神学家阿奎那用科学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没有波兰弗龙堡大教堂神父哥白尼的“日心说”引发的哥白尼革命;没有宗教改革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大发展——没有基督教文化世界发生的这些重大事件,不可能有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东方人深入了解这些重大事件,就会如梦初醒:原来西方科学是基督教文化发展出的辉煌硕果!问题是,“西方科学就是人类科学”——这不过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常识。这个常识却并不为很多东方人接受。
以上所述都是欧洲近代史的简要概括,属于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知识,也是人类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知识。
不知文章作者将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说事,是情绪化中忘了这些基本知识呢?还是学养不足中无知于这些基本知识?
不敢奢望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却希望作者应该明白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宗教的著名论断: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我相信这句话的含义,凡是上过中学的人都能看懂。文章作者怎么能用科学与宗教对立的视角,看待基督教信徒科学家的牛顿呢?
1687年英国皇家学会为牛顿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牛顿在会上公布了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后,有人问牛顿:“万有引力是从哪里来的?”
牛顿脱口而出:“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于是“上帝是第一推动力”不胫而走传遍世界,成为科学界、知识界人人皆知的箴言。
“上帝是第一推动力”赋予万有引力定律以所向披靡的逻辑力量!
如果牛顿无法回答“万有引力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接下来的逻辑结果是:你连万有引力从哪里来的都不知道,万有引力定律便失去了本源的支持而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此缺少终极逻辑力量的支持,而不能自圆其说。
讲道理就是讲逻辑。讲逻辑首先要提供所讲问题的本源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若不能提供这些“是什么”,所有的说法都不能自圆其说。
——上述这段说法足以说明爱因斯坦为什么说“科学没有宗教就是瘸子”。
都说“科学的尽头是宗教”,因为科学不能解答的问题,属于先验问题。先验问题只有宗教才能给出答案。这个答案便是科学结论、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存在前提。
于是不难看出: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科学知识与宗教提供的知识。这两种知识构成了人类的知识体系。所有的知识只有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才有力量。
科学在世俗社会里似乎无往而不胜。但人世间毕竟有太多科学解答不了的问题。例如科学家发现婴儿有审美意识是个普遍现象。婴儿的审美意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便是个科学不能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涉及到婴儿审美意识的存在理由。否则婴儿审美意识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但这个问题只有宗教才能解答:是造物主、也就是上帝赋予婴儿以审美意识。婴儿的审美意识因此有了本源而成了站得住的天性。于是所有探讨人的审美意识的文章,都是师出有名的说法。
至于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要看说法过程中是否符合逻辑了。
二、文章《马斯克“已死”》中有段话:“牛顿发现了三大力学定律,一举奠定了近代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的这位大神”。这段话显然不通顺,有逻辑上的毛病:三大力学定律并不必然反映牛顿在数学、天文学上的贡献。说明文章作者不清楚牛顿在科学上有四大发现,并非仅是作者说的力学上三大定律。这四大发现是:
(1)古典力学三大定律:
a.惯性定律。
b.重力加速度定律。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不过万有引力是早于牛顿将近半个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的。开普勒时代没有微积分,无法计算出万有引力定律来。
(3)数学上的微积分。由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所以牛顿用微积分计算出万有引力定律。
(4)光学理论。
a.光的色散现象: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合而成。
b.光的粒子说。光是由很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c.光的传播特性。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中,因为速度与折射率的不同,而出现色散。
d.反射式望远镜。
今天的望远镜仍然是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的发展。
牛顿的光学理论为后来的光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也就是说,牛顿后科学界的光学理论发展,都是以牛顿的光学思想为基础的。
很显然,文章《马斯克“已死”》的作者,对牛顿的科学发现与科学贡献,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属于一知半解。
《马斯克“已死”》无疑是篇学术文章。但是学术问题都是很庄严、很郑重的问题,不仅来不得虚假;也不能凭一知半解说话。马斯克固然受到全世界知识分子的非议,这种非议却必须是有理、有据、有逻辑性地说话。不可以意气用事中情绪化地宣泄。
文章题目《马斯克“已死”》就不太恰当,除了吸引读者眼球外,缺少学术上的严肃性。
不过像文章《马斯克“已死”》这样热情有余,理性不足地说话,是大陆学界的老毛病了。但是这种毛病在媒体上出现,有可能误导众多的读者。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