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基亮丨围绕一幅扇面的故事(附赵守高《一幅扇面》) - 世说文丛

孙基亮丨围绕一幅扇面的故事(附赵守高《一幅扇面》)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0029ntfzzy7xqC8UrHBfb&690.jpg

今天收到老朋友于涛发来的群友的短文。他在朋友圈里,读到赵守高老师富文采多情感的参观画展的观感。

大意是说,在今年青岛举办的百年青岛美术展览上,赵老师发现几幅山水画,竟然是55年前他在上中学时老师孙凝宗(孙德庭)的几幅作品。于是,想起当年孙老师曾给自己画了一个扇面,半个世纪后,仍保存在自己家里。他很为此怀念老师。

于涛老弟就把赵老师的博文发给我看。

于涛问我认识赵守高老师吗?我不认识。但在群里好像看过他写的文章,文笔极佳,印象深刻。据说是位优秀的老资格的语文教师。刚刚在一个很有名的民办中学退下来。

于是,于涛老弟立即和赵老师联系。

赵老师说:“哦!孙基亮老师是孙凝宗大师的大公子?真是书香世族。那个扇面,搬家时我还看到过,等我找一找。半个世纪多了,家庭条件又不好,保存的不太好。”

于涛认为,写出来这段经过,将是一段生动感人的师生师生美术人文史实。

于涛请赵老师找找那个扇面,结果真找到了。

赵老师回复于涛:“找到了,早晨有阳光,怕拍得不好,我当时粘在伞骨上了,用来扇风。”“那个扇面,用旧了,保存的不好。是个边长19厘米的小扇子。此扇面已55个年头,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多次搬家倒腾,我都没有弄丢它,我想,以后我还会好好保存它。看到它,我不仅会想到一位恩师,还会想到做人,待人,爱人……”

2019.9.30.二松堂

0029ntfzzy7xqBlE4lxb7&690.jpg
1964年父亲给赵守高同学画的扇面,摄于2019.8.28


赵守高丨一幅扇面

最近陆续参观了“青岛美术百年大展”中的四个展馆。

在参观连云港路海右博物馆的“青岛已故名画家展”中,我意外地发现,读中学(十九中)时,教我美术的孙凝宗老师的三幅山水作品。再看说明,孙老师在民国时,已是岛城著名画家,号称“民国三家”。师承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大家。

记得那时孙老师50多岁,个儿不高,戴副眼镜,平日默默无语,和蔼慈祥,平易近人。当时年轻,少不更事,对他的处境一概不知,自然不知他那时是个右派分子(1979年才予改正,恢复名誉。)正在接受改造,受着迫害。

1964年,我上高二,可能平日我对书画比较喜欢,和学校的几个美术老师、喜欢画画的张铁基,田璞等同学时有来往,一天,我很随意地请孙老师给我的一幅旧扇面补个画,没曾想,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他就把我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了他画的扇面。

我双手接过扇面,很是感动,也很惊讶,有点意想不到,一个普通的学生,一个随意的要求,他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且认真仔细地给我画了幅代表他风格的山水:重峦叠嶂,云烟远黛,苍松翠柏,清流小舟,在不到20厘米边长的小扇面上,无不精心逡擦点染,设墨赋采,尽显他“半工半写”青绿山水画风。没有半点应酬随心之意。看着扇面上那工整苍劲的小楷题字:“一九六四年  为守高同学拂暑 孙凝宗”,我不知怎样感谢是好。我,一个普通学生,他,一个名画家,如此随和,如此认真,如此爱生,我终生难忘。

此扇面至今已55个年头,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多次地搬家倒腾,我都没有弄丢它,我想,以后我还会好好保存它。看到它,我不仅会想到一位恩师,还会想到做人,待人,爱人……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愿九泉之下恩师安息!


孙基亮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孙基亮丨围绕一幅扇面的故事(附赵守高《一幅扇面》)》 发布于2020-9-2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