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清浊沧浪水——读《沧浪之水》 - 世说文丛

学周丨清浊沧浪水——读《沧浪之水》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读罢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直觉胸中一股郁闷之气在奔涌,仿佛看到书中的主人公池大为活生生地伫立在我的面前,用他那双似清还浊的眼神瞟着我,不紧不慢地道破沧浪之水的清与浊。

这部长篇的震撼力是异乎寻常的。白描手法描述的现实生活的逼真性,语境的平实中透着的无奈,人物对于社会、自身不可把握的莫名的焦灼,使得阅读者无法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书中的一切,面对书稿,眼前骤然间就腾起一团云雾,你会觉得自己不自觉地走进了书中,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折磨自己。当看完最后一页,会感到怅然若失,你会问自己,生活会是这样的么?假如你是池大为你会怎么做?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池大为的中医研究生从一名下放农村“右派”的儿子成为一个卫生厅长的过程,“作者以娓娓而谈的文笔和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写出医学研究生池大为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在真切地展示他的人生旅程的同时,也把他的人生难题一一解开。”(作品提要语),这样一个平常的故事,因为是与阅读者身处着同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因为作者在看似平铺直叙中写出了一波三折的韵味,就使得阅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不自觉地陷入深思。池大为无疑是当代文学中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他的典型性首先在于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其次就是他所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是一个价值观念破坏和重塑的年代,而其作为文学形象的逐渐丰满也恰恰是在这种破坏和重塑中完成的,读罢小说,你会不自觉地把其中的许多东西与自己的生活加以比较,你会认为池大为其实就是你生活圈子中的一位。假如把池大为和路遥笔下的高加林比较,你会觉得池比高离你更近,把池与王跃文笔下的朱怀镜比较,你会觉得池比朱更真实可信,把池与祁智笔下的许书记(许明)[《狗日的前程》中的主人公]比较,你会觉得池更好理解,无论对生活的直观感悟还是理性判断都更符合生活的本质,可以这样认为,作为一个典型人物,池大为的合理性是不可质疑的。

细节永远是小说最有魅力、最意味深长、最富刺激力的部分,小说的开始,池大为的父亲乐极生悲猝然辞世。在埋葬父亲之后,池大为清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珍藏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一书,“书的封面已经变成褐黄,上海北新书局民国二十八年出版,算算已经三十八年了。”书里有他右派父亲一生敬仰的历代先贤,他的父亲正是因为固守了历代先贤的做人的标尺才沦落一生的,“我发看着这些画像,血一股一股地往头上涌,浑身筛糠般的颤抖。”后来,他在书的最后一页看到父亲年轻时的自画像和题词,“这是父亲的像啊,二十年了!一口一口的我喘着粗气,声音在夜中被放大了,山风呜呜地响着,天亮了。”小说结尾处同样有一个细节呼应者,当了厅长的池大为衣锦还乡,他回绝了别人的陪同,一个人来到坟头已经扁平,被枯草覆盖的父亲的墓地,“我在坟前跪下,从皮包中抽出硬皮书夹,慢慢打开,把《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轻轻放在泥土上。十年来,这本书我只看过两次,我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打开他去审视自己的灵魂。”他又一次注视父亲年轻时的画像,“我像被他的目光击中了似的,身子往旁边一闪,浑身发疟疾似的抖了起来。”书最后在火光中化为灰烬,“火花跳动着,热气冲到我的脸上,书页在黑暗的包围之中闪着最后的光。我死死盯着那一点亮色,想要把它雕刻在大脑最深处的褶皱之中,哪里是一片无边黑暗,一点亮色在黑暗中跳动。”读至此,这点亮色让人想到鲁迅先生在《药》里的那个花圈。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样的细节书中还有不少。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同样意味深长,顶端有一块棱角分明的顽石,沉沉的要往下坠,在清水里划出一带阴影后在浊水中击出一团波澜,直沉水底,变成一块略带伤痕的光滑卵石。封面上还印了一段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人只有一辈子,这一句话把所有的道理都说完了——厅里当然也有办事员当到老的,可我,厅里第一个研究生,就这样过一生吗——”这段独白也是小说的转弯处,作者机智地笔锋轻轻一带,清清的沧浪之水就慢慢变浊了。

沧浪之水.jpg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清浊沧浪水——读《沧浪之水》》 发布于2020-9-24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