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蒋春霖《角招》“戍角声声,当年无此” - 世说文丛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蒋春霖《角招》“戍角声声,当年无此”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蒋春霖《角招》,写自己在一个壬子年游览慈慧寺的美好记忆,以及十年之后,慈慧寺遭到兵燹洗劫之后的荒凉景致。

在吾国历史上,因政治变乱、导致家园焚弃的动荡不少,古墓为田、松柏为薪的巨大变迁也多。然而,在短短十年之内、因战乱而导致的景观陡变,却在文学作品中相对稀缺。这是因为:寻常规模的动荡,难以撼动社会根基,不足以对更多人的生存环境和日常景观作出太大的改写;而在规模足够大的变乱之下,诗人词人又只能在逃难的流离中、或身在他乡的追忆中,完成对故地的思怀,不能在短时间内重游已被铁蹄践踏的故地。

在短短十年之内爆发并结束的、却足以对世界样貌和人生氛围造成极大改写的大规模动乱,唐代的“安史之乱”或许算是一例。

蒋春霖生于1818年,死于1868年,在他生活的年月里,只有公元1852年是旧历壬子年。那年,一场大地震的初始震波——史称“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小小震动刚刚平息,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来自海外的偶然事变,平息之后,人们所置身的世界将依然是中古式的安谧样子。不想十年之间,巨变陡起——英法重来,江南大乱,偏偏这些事情 又未曾像陈胜吴广、蒙元满清那样,直接摧枯拉朽般地将原先的世界摧毁,而是在剧烈抖动后,又一度暂时平息。

如此,词人方有机会拥有这样的阅历,能在十年之间,目证一座本来安详的寺庙被兵祸摧残成为荒凉的样子。但词人无从预见:在他的经验中,正在经历的这场大变没有任何先例可寻,他记忆中的那座小庙、连同更为广袤的江河山岳,都将就此一步步地走向自己全然陌生的样子。

角招
[清]蒋春霖

壬子正月,游慈慧寺。舟穿梅华林,曲折数里而至。石峰陗碧,沙水明洁,佛楼藏松阴中,清凉悦人。十年后与郭尧卿复过其地,则夕烽不远,寺门阒然闭,梅树半摧为薪,存者亦蕉萃如不欲华。尧卿谓:“白石正角招谱,后罕有和者,曷倚新声纪今日事?”余既命笔砚,尧卿声节而歌,盖凄然不可卒听也!

暮寒际。谁家尚遣扁舟,去看烟水。
艣枝沙外倚,忘却那回,华下游事。
山灵倦矣。渐露出双峰憔悴。
十里寒香何在,剩千万树梅魂,伴铜仙垂泪。

还喜。梵王殿址,松梢塔影,陈迹残僧指。
四阑仍画里。戍角声声,当年无此。
霜枫满地,更懒问归人归未。
月上西风又起。怕潮落石桥湾,愁难洗。

(选自《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第127页)


冯震翔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蒋春霖《角招》“戍角声声,当年无此”》 发布于2020-10-1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